 |
關注鹽城市書協(xié)官方微信。獲取展覽預告、書家推薦,書法交流等信息。 |
|
|
淺談當代書法藝術與欣賞 |
中國書法是世界上唯一可作為藝術去觀賞的字體,更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傳承下來的獨特而珍貴的瑰寶。而這門藝術的玄妙、抽象、多變更是融匯了書者的筆法、墨法、章法和字法的內在思想靈感、文化積淀與感官享受的集結體藝術。特別是筆法在運筆的過程中有著筆勢、筆意、筆畫和字態(tài)的集中反映。古代,人們從小開始學書寫字就使用毛筆,所以人人能操之即用,那時候的書法只是生活、工作的實用之技,只是因為需要才人人用之,即便這樣也不是誰都可以稱作書法家的,自古到今也不是代代都能輩出書法藝術大家的。五千年來每個朝代被推崇的書法大師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也是區(qū)區(qū)可數(shù),更何況當今是個電子產品普及、數(shù)字科技高速發(fā)展,寫字已不再成為需要,更不是技能,會說不會寫、提筆忘字已成為許多人的通病,所以當代能被稱之為一代書法大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當今時代,浮躁之心態(tài)、功心利欲之行為充斥著社會的每個層面,書法藝術領域也難以幸免。各領域的名人及一些公眾人物為了給自己的頭銜、桂冠上增加一些價值或光環(huán),抑或在場面上可以彰顯自身的修養(yǎng)和品位才去拜師學一點書法的皮毛,再者依權勢躋身于各類書協(xié)、評委之寶座,實現(xiàn)錢權、名利交易的人也在為數(shù)不少。這就不難理解這個時代為什么難出藝術大家人才、難出高品味、超越傳統(tǒng)的書法作品了。缺少伯樂的時代,焉能有千里馬的輩出?
前一段筆者在電視上看到北京電視書法大賽的幾個評委討論參賽作品的播出節(jié)目,談到作品的錯別字時竟然舉例“歷”的下面不是止,是日;繁體“武”的下面山是錯誤的等等,而且評委們還鼓勵書法者應用簡化字為主寫作品。我不敢妄加指責評委的水平如何,但至少在媒體和公眾面前應謹慎發(fā)表不確定、誤導和誤人書者的言論。中國的漢字從甲骨文的象形開始到現(xiàn)在的簡化字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過程,每一個發(fā)展階段都有很深的背景現(xiàn)實、環(huán)境需求及政治影響,許多文字在每個時代的碑帖里有不同寫法,更何況漢字的同音不同義、同義不同字的語言魅力之深奧,令多少國際學者都驚嘆不已,而我們的一些國人卻要逐漸淡化它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再者,繁體的漢字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能體現(xiàn)出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想象空間,相同的字在各字體中有不同的寫法,同字體中也有多種寫法,這就是漢字體現(xiàn)出的藝術觀賞魅力所在。更何況當今書法不再是作為實用工具而出現(xiàn)的,它是作為一種傳承的文化藝術,乃至修煉書者的心智、陶冶書者的情操、體現(xiàn)時代文化底蘊的一門古老而厚重的藝術再現(xiàn),所以書法不可僅限于模仿、讀誦,重要的是在繼承古人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出高品味、高境界、能讓觀賞者達到感官享受的真正藝術作品。
當今書法作品縱觀展現(xiàn),多數(shù)則僅僅停留在臨仿階段,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層次的各類書法展覽、筆會等,動輒數(shù)百件、上千件的書法作品里似乎能看到的只是將歷代書法家的作品復制和再現(xiàn),無論是參展形式、裝裱技術的含金量,還是媒體的宣傳能量,從蠅頭小書到摩天大字,五顏六色的紙張,五花八門的形式,五彩紛呈的墨跡,還有五光十色的論壇,都可以讓你瞠目結舌、驚訝嘆之、五體投地,卻獨獨找不到一幅可以讓你產生激動、震撼感官的作品,而大大小小的書協(xié)會員、書展評委、參賽作者們只陶醉在獲獎入展的沾沾自喜中。有些好的作品不能入展,究其根源,暫且不說評選過程中的灰色或黑色地帶有多深、多長,更多的是評委們或觀賞者只用規(guī)范、好看或者用古代碑帖的尺度去衡量、去評判,而不是去看它的筆、墨、章、字法的運用、看它點、線、面的體現(xiàn)如何,也沒有站在欣賞藝術品的高度去看作品字里行間溢出的境界和味道。有一位書法知名前輩曾說過:“如果一幅作品在展覽中能與古人和今人在風格上拉開距離,并且在眾多的展品中一下子就跳了出來,很搶眼、很有沖擊力,能讓書法專業(yè)人士在內心感到震撼和激動,那么,作品就彰顯了品味和格調。也提升了書法藝術欣賞的境界。再者,點的動感、線的彈性、面的鋪開都能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且體現(xiàn)書者的功底”。這樣的作品沒有俗媚之態(tài),如高山峻嶺、行云流水、古樸典雅、天然而成,反之也僅僅是一幅字而已。
就現(xiàn)階段來說,好的書法作品也不是任何人都能看得懂、都能接受的,包括一些書法家。欣賞藝術作品的眼界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欣賞者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思想內涵及深厚的社會閱歷等。其結論:不被多數(shù)人接受抑或不被當今業(yè)內界人士接受的作品,也許就是未來的書法藝術精品。
如果書法僅僅停留在臨摹,缺乏創(chuàng)新的階段只是一種傳統(tǒng)的基礎文化,臨摹技術再高也是無法超越古人的,即便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也不可能是二王出世、魯公再生,只是形似神不似,或有形無神。著名的碑帖都包含了作者當時的歷史背景、事件環(huán)境及心境思緒的。一件好的作品應該是有思想內涵、文化底蘊做鋪墊的,為什么古人的作品感人,而今人的作品不感人呢?歸根到底還是缺乏思想境界和高雅品位的內在物質。
而現(xiàn)在的好多書法教師也懂得學書必臨古的道理,只是一味要求學者臨帖要不差分毫,碑帖臨了幾十本,學了十年八年,依然不會創(chuàng)作、找不到自己的筆風,難以讓學者脫帖創(chuàng)作。這就讓好多書法愛好者們走了彎路、誤入歧途、望而卻步,也是這個時代學書法的一個誤區(qū)。
學書者都知道書法藝術的學習臨摹、創(chuàng)作審美的過程,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內在條件是要對這門藝術有純粹的追求和熱愛;外在條件是要有幸遇到一位好的老師,有正確方法、循序漸進、因人而教,能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眼光、提升品味;加之主觀勤奮、刻苦的臨創(chuàng),有了這些條件也許才可規(guī)范的學好這門藝術。對初學者來說正確掌握“四法”的關鍵,會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好多人學了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一輩子都無法做到筆法的正確運用,所以一生都沒能創(chuàng)作出在視覺感官上有很強沖擊力的作品也就不足為怪了。一個書法者不會嫻熟的運用“四法”臨創(chuàng)作品,也就更談不上對書法藝術欣賞的眼界品味了。
|
|
|
 |
【鄭重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鹽城市書法家協(xié)會”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鹽城市書法家協(xié)會,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鹽城市書法家協(xié)會”。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鹽城市書法家協(xié)會)或未注明來源”的作品,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聯(lián)系QQ:25110434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