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裝裱,是我國獨特的傳統(tǒng)工藝,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對于保存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傳播人類精神文明,都起了特殊的作用。
我國最早的繪畫、文字,大都給制在器物上,鐫刻到石頭、金屬、獸骨以及竹木上,給收藏和傳播帶來了很大困難。當縑帛(后來的紙張)問世后,繪畫技法才得以施展與提高,文字也由單一的實用發(fā)展成為書法藝術??V帛的發(fā)明,無疑是推動書法、繪畫藝術的發(fā)展,促使裝裱工藝降生的重要物質(zhì)條件。而絲織、造紙與書法、繪畫的相互作用,又導致了裝裱工藝的升華。
如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書畫裝裱也有一個從無到有、由淺而深的發(fā)展過程。1973年湖南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為我們認識這個規(guī)律性的問題,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歷史資料。后來的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對于研究書畫裝裱的起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我國裱背和裝飾書畫的技藝經(jīng)過不斷的探索、演變和發(fā)展,形成了一整套頗具特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是我國豐富的藝術遺產(chǎn)、工藝遺產(chǎn)極其寶貴的一個組成部分,亟待我們加以整理、繼承和發(fā)展。
一、秦、漢時代書畫裝裱藝術的出現(xiàn)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不久,這個短命的王朝在農(nóng)民起義的怒濤中覆滅了。
在楚漢相爭中那位斬白蛇而起的劉邦,終于建立了西漢政權。西漢隸書發(fā)展,立碑之風盛行,傳世的漢碑約有170余種,洋洋大觀,燦若星辰。
秦漢繪畫藝術是,包括壁畫、漆畫、畫像磚、木板畫、木筒畫、帛畫等。比前秦都有發(fā)展。在藝術表現(xiàn)上,力求抓大貌,大勢上也能處理較大的場面,塑造出各種不同的形象,但這個時期的繪畫尚處在稚拙階段,還缺乏深入精致的表達能力。
秦、漢已使用簡策與帛書。用竹做的叫“簡策”,用木做的叫“版牘”。
關于簡的制作,古書上也有很清楚的記載,歷年來從地下挖掘的實物,也給我們提供了越來越明確的認識。漢代學者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量知篇》中寫道“……竹生于山,木長于林,截竹為簡,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迸_灣劉向《別錄》中說:“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簡者,皆于火上炙干之……以火炙簡令汗去其青,易書復不蠹,謂之殺青,亦曰汗簡?!币桓衿凶觥昂啞?,每單根簡是組成整部著作的基本單位,一部書往需多根簡寫成。把許多根簡編連到一處,就叫做“策”,“策”字也可以寫成“冊”。據(jù)《說文解字》,“冊”是象形字,像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一根簡容不下許多字,長文章必須用許多簡編成策。在當時,一篇文章就是一冊,所以“篇”也就是那時的計數(shù)單位。如《論語》二十篇,《孟子》七篇等。
簡策上的字是用毛筆沾墨寫的,這叫做“筆”,寫錯了就用小刀刮去,這叫做“削”。簡策使用的時期很長,甲骨文和青銅器上都有“冊”字,這說明在公元1300多年之前簡策就已有了。它最盛行的時間是從春秋到東漢末年。竹和木是很普遍的材料,用它們來制作書籍,容易得多,便利了人們寫作。竹策的誕生為促進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我國第一位教育家孔子的《五經(jīng)》等書,就是寫在簡策上的。
但是,簡策太重,一部書要人抬、肩扛、車拉,十分不便。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種可代簡策的東西——帛。于是帛書便應運而生。
前面,我們已對舊中國國時代的帛畫做了介紹,這里專門對帛書進行介紹,從中會發(fā)現(xiàn)書畫裝裱藝術所走過的漫長歷程,和它那不易被人發(fā)現(xiàn)的足跡。
帛書就是寫在絲織品上的書。因帛也有縑、素等名稱,所以古人也有稱帛書為縑書、素書的。簡策和帛書有時并稱,例如在《墨子》中說:“書之竹帛,鏤之金石,琢之盤孟。”
帛書與竹簡并行使用,直到東漢時代。東漢末年董卓之亂,國家圖書遭到破壞,軍人把帛書拿來做車篷、提囊、口袋,可見當時已經(jīng)為數(shù)不少。三國以后。紙逐漸通行,帛書漸少。帛書的普遍使用大約在舊中國國到三國之間,七八百年之久。
帛是絲織品,質(zhì)地輕軟。在織出的長匹上面寫字,可以根據(jù)文章的長短隨意剪裁,隨意鄶卷。比體積龐大、笨重的竹、木簡要方便得多,實用得多了。
《漢書·食貨志》記載:“大公為周立九府園法,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可知古代的帽為二尺二寸寬。漢代仍沿襲古代制度。《流沙附簡·二器物類》中記載:“任城國亢父縑一匹,幅廣二尺二寸,長四丈……?!笨V帛廣二尺二寸,簡書二尺四寸,把簡書和帛書的卷軸陳列在書案上,形式是很直轄市的,當然一卷簡書和一卷帛書相比,體積不同,卷內(nèi)抄寫的文字也不同。
帛書的形式發(fā)展到漢代,越來越考究了。那時有專門供寫書用的縑帛,而且在上面還織有花紋、淡雅的圖案,為書寫方便還織有或畫有紅色或黑色的界行,人們稱之謂“朱絲攔”、“烏絲攔”。
簡書編簡相間,中有縫隙,不適于用來抽圖。帛書可以避免這種缺陷,很適用于繪圖、制圖,《漢書·藝文志》中略有記載。由此可見,帛書在當時極為流行。
帛書為使用方便,用竹策裝在其首、尾,這樣帛書就形成了卷,裝在首尾的竹策、木板等,便成為最原始的“軸”。當人們打開帛書放在案幾上時,查閱十分方便,若在裝好的帛上著書、作畫更為方便。從人們便于閱讀、著書、繪畫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最初的書卷問世了,同時書畫裝裱的真正雛形,已經(jīng)在帛書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孕育形成。
據(jù)了解用帛代簡雖有許多優(yōu)越之處,但幣十分貴重,所以不易普遍使用。因此現(xiàn)在留下來的帛書不多。1934年長沙楚墓中發(fā)現(xiàn)一件,叫做“繒書”,四方形,文字共有900多個。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發(fā)現(xiàn)一大批帛書,共有十多種,約計20多萬字,均用墨筆篆字或隸字書寫。有《志子》、《戰(zhàn)國策》、《易經(jīng)》等著作。由此可見帛書的一般情況。
“經(jīng)卷”歷史上稱為“經(jīng)”,主要是指儒家經(jīng)典,是經(jīng)孔子思想為主要內(nèi)容。2000多年來被稱為封建社會的經(jīng)典?!对姟?、《書》、《易》、《禮》、《樂》、《春秋》一直被遵稱為“六經(jīng)”或“五經(jīng)”(《樂》經(jīng)已經(jīng)失傳而不算在內(nèi)),凡抄錄“六經(jīng)”、“五經(jīng)”的卷被稱為“經(jīng)卷”。
原來的經(jīng)卷是抄在帛上的(也稱為帛書),《漢書·藝文志》中記載:耿昌《月行帛圖》二百三十卷;兵書略有記載,《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吳孫子》八十二篇圖九卷。這些可以卷舒的經(jīng)卷、圖冊,為了保護和使用,都是用織物為底子做成可以舒卷的卷子,這些卷子是用絹、帛、布、粗麻等上漿,有裝背之說。這便是最早的裝卷。雖至今并無詳細文字記載,但中國書畫裝裱已經(jīng)形成。
紙的發(fā)明:用帛代簡,雖有許多優(yōu)越之處,但卻貴而難得,不易普遍使用。這就需要有一種價廉易得,既能保持簡策和縑帛的優(yōu)點,又能避免它們?nèi)秉c的東西來做書寫、繪畫的材料。于是人類期待已久的紙,在各種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應運而生。
紙是我國勞動人民首先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紙的發(fā)明在我國文明史上,以至世界文明史上意義十分重大。
在我國古代,由于造紙原料的不同,對紙的解釋也不同。東漢許慎著的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中對絲織纖維所造的紙做了這樣的解釋:紙,絮一*也,“*”字下說“淌絮簀也”,“淌”字下說“水中去絮也”,“絮”是“敝綿也”。漢代所說的綿就是絲綿,所以絮就是不好的絲綿。“簀”是竹席子。把這些字的意義連起來看,紙就是在水中漂絲綿時,將絲綿在竹席上捶打,而留在席上的壞絲綿。這種粘在席上的壞絲綿往往干了以后成為一張薄片,把這種粘在席上的薄片加以利用,而成之為紙。
紙,古書上也有記載?!逗鬂h書·蔡化傳》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謂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人。倫乃造意,用樹皮、麻頭及破布、舊魚網(wǎng)以為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秦上之。帝善其能,自是天下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边@段記載,對于采用植物纖維造紙的發(fā)明時間、發(fā)明人可以說介紹的是非常明確清楚了。
縱觀漢代是簡、幣、紙并存的時代,似以簡、帛使用最普遍。三國以后紙的使用漸多,至晉最盛行,東晉以后紙已完全代替帛的使用。紙的發(fā)明,對中國文學藝術的發(fā)燕尾服,起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
當時的紙是有黃檗汁染過的(黃檗,落葉喬木,木材堅硬,供作建筑材料等用,莖可制黃色染料,樹皮可入藥。又名黃柏),染過的紙顏色發(fā)黃,故稱為黃紙。用黃檗汁浸染,是為了保護書籍,因為黃檗汗液中的化學萬分可以使紙長年防蛀,這種方法又稱為“入潢”。我國在很早以前就知道用黃檗保護書籍了。二世紀末葉劉熙所著《釋名》內(nèi)已說:“潢”是“染紙”,三世紀以后就很流行了。西晉荀勖整理汲冢竹簡后,在《穆天子傳》序中提到用黃紙代替竹簡,指的就是這種紙。而五世紀的賈思勰著的《齊民要求》中有“入潢”一節(jié)。更加詳細介紹用黃檗汁染紙的方法。
初期用紙寫書的形式,模仿帛書的樣式把紙張粘成長卷,用捧作軸,粘于最后一幅紙上,以此為中心卷成一束,稱為卷軸,所以這種制度就叫做卷軸制度。每張紙上要畫上邊攔和界行,以便于書寫,因而也有烏絲攔、朱絲攔之稱。每一紙卷用紙從二幅到幾十幅不等,每幅紙又叫做想方設法或幅。為了保護紙卷,大約每五卷或十卷用帙包裹起來,也有的盛之以囊。當時的書,是用毛筆濡墨進行書寫的。這種連粘成的長卷,用捧作軸,用毛筆進行書畫,和今天的橫披、手卷又有何異,筆者認為,這就是中國書畫裝裱藝術的開端。
|